■“兩會”看深圳
  港籍學童入學難問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再度成為深圳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熱議的焦點。日前,全國人大代表葉國謙建議,應當研究在深圳開辦由香港特區政府資助,建設能夠提供港式教育學校的可行性。
  記者調查發現,深圳目前已有不少港人子弟學校和港人子弟班,學位問題已不再是首要難題。不過,家長們把孩子送去香港讀書的熱情卻絲毫不減,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圳目前幾乎還沒有一所真正“原汁原味”的港式學校。
  現狀
  六成港籍兒童
  選擇跨境就讀
  據深圳市教育局此前透露,目前在香港出生而在深圳居住的兒童(港人子弟)約有3萬名,當中約有1.7萬名在港就讀,其餘則在深圳就讀。
  對於為數眾多的跨境學童來說,上學之路並不輕鬆。一名教育界人士告訴記者,跨境學童除了要在上學路上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外,還面臨著安全、融入當地環境等多方面的難題。與此同時,近些年日益攀升的各項額外開銷,更是讓家長直呼“hold不住”。
  “不僅要為孩子上學早起晚睡,支出也在大幅增加。”深港跨境學童家長張小姐告訴記者,她的孩子今年3月份剛進入香港一家幼兒園就讀,現在每天都得往返香港一次,相應的開銷很大。
  記者在採訪時發現,儘管目前深圳已經有多所港人子弟學校,民辦學校開辦的港人子弟班也越來越多,但這些在深港籍兒童的家長並不情願將子女送入這些學校就讀,從而導致跨境兒童逐年遞增。
  深圳港籍學童選擇跨境讀書,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港人子弟目前仍很難在深圳公辦學校就讀。
  據悉,港籍學童除了選擇跨境讀書之外,只能選擇在深圳當地專門的港人子弟學校或者民辦學校開設的港人子弟班就讀。然而,民辦學校每年2萬多元的高昂學費,又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
  探因
  棄近求遠追求原味港式教育
  “港深兩地對於義務教育法規、政策沒有相應的對接。早些年深圳政策沒有那麼嚴格,靈活度大一些,港人子弟還可就讀深圳公辦學校,但自從‘1+5文件’實施後,政策越來越嚴。從去年開始,相關部門甚至提出剛性要求,嚴格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招收港籍學童。”福田區一位資深校長透露。
  深圳市羅湖港人子弟學校校長鄭佳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該校創辦於2001年8月,是為解決在深圳置業的港人子女讀書問題而創辦的深圳市第一所港人子弟學校,目前已可接受“雙非兒童”,小一年紀能夠提供260多個學位。
  在鄭佳秋看來,她們學校加上其他一些學校開設的港人子弟班,應該能滿足港人子弟的學位供應。“但家長的需求不一樣,有的家長就想讀香港本土的學校,再累也願意每天送孩子跨境就讀,有的人在香港有房子,孩子也方便在香港就讀。”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跨境兒童之所以不辭辛苦地赴港讀書,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那裡可以享受到香港戶籍兒童所有的福利待遇及優質的港式教育資源,比如享受政府的補貼、學習到純香港教材、接受香港教師的教育等。
  “深圳已經有不少的港人子弟學校,但我還是不會把孩子送去那裡讀書。因為我更看重的是香港的教育氛圍,這些東西是內地很難複製的。”跨境學童家長張小姐說,她寧可在香港買房或租房,也要把孩子送到香港的學校讀書。
  “香港那邊政府的教育投入、師資等,確實是一些家長看重的。”鄭佳秋表示,他們學校的港籍學生,目前既享受不到香港政府的相關教育補貼,也無法享受深圳的補貼。
  據悉,該校小一以及下學期的小一新生學費為每學期6000元人民幣,而其他年級學費則為4000元人民幣。此外,在教材方面,該校是將深港結合,選用兩地的優秀教材;師資方面則主要是以內地教師為主。
  難點
  兩地教育體制不同
  針對上述種種問題,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葉國謙建議,應在兩地教育合作的框架下,共同研究在深圳開辦由香港政府資助,提供港式教育學校的可行性,為港籍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提供多一個選擇。
  記者瞭解到,深港兩地教育局曾於2008年起開始嘗試,在深圳推行港人子弟學校(班)計劃,讓內地的港人子女能在內地接受教育,又能及早銜接香港的教育制度。港人子弟學校(班)學生以香港課程為學習重點,符合資格的小六學生可參加香港“中學學位分配辦法”,獲派香港學校的資助中一學位。
  目前,深圳已有六所民辦學校參加該計劃,不過,這些學校全部以自資方式營運,港府並無提供資助。對於此次代表委員建議的在深開辦由港府資助的學校,鄭佳秋表示,如果真的可以實現政府資助,在深圳建立“原汁原味”的港式學校,讓港籍學生在深圳享受到香港居民教育待遇,這對許多家長學生來說都是好事,也讓他們不再糾結。
  不過,鄭佳秋也表示,“這種想法很好,但在操作過程中可以面臨很多難題”。
  此外,還有專家提出,在深圳要想建立“原汁原味”的港式學校,將會遇到異地管理等多方面的難題。“理想都是很好的,但是因為兩地教育體制、機制、環境各個方面都不同,因此在現實操作過程,可能會碰到不少的困難。”福田小學校長張丕發對記者說。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田北俊說,若港府資助在深辦學這一建議最終能夠被採納,最要緊的是“鼓勵更多香港的老師北上教學,並引進香港的教學模式及教材,讓跨境學童適應香港文化,從而打消家長的顧慮,安心將子女留在深圳上學,以紓緩跨境學童的問題”。
  策劃統籌:劉麗 鄧翔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鄧翔 孫穎  (原標題:跨境學童奔波只為那點“港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h32ihsp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